適逢建軍90周年,我們緬懷用錚錚鐵骨長存祖國河山的英烈們,致敬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老兵,是否還記得有這樣一群平凡而普通的女性,她們在無暇似錦的年華里失去了丈夫、親人;余生,她們只能蹣跚前行。
一門三遺孀,未來的路我們一起走
在靈壽縣西湖社村,有這樣三個女人。在跨進孫家大門之前,她們彼此只是路人,嫁給孫家三兄弟后,她們成為一家人。她們的丈夫都參加過抗戰,而現在,她們都成了烈士遺孀。
今年八十多歲的李秀竹是三妯娌的老小,參加過抗戰的老伴在十幾年前去世了,現在的她住在雜草圍出來的院子里,除了兩間土坯房和一個雞窩,再沒剩下什么。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便是去尋找自家那只早起出門一直未歸的雞,這樣的日子,老人已經過了幾十年。
相比李秀竹安逸閑適的生活,她的兩個老嫂子就過得不那么如意了。大嫂郝丑妮家不足30平方米的兩間屋,老式簡陋的土灰墻,房子小,屋里擺放的東西更少:一張土炕、幾只大箱子、一張飯桌,便再也放不下其他東西了。大嫂一條腿有殘疾,行動不便坐在輪椅上,進出屋子都要靠和她一起居住的大兒子背著,已經五十多歲的兒子一直沒結婚。除了行動不便之外,老人的精神狀況也不是很好。
二嫂劉小中現在住在南側的大兒媳家里,她有三個兒媳和一個智障兒子。劉小中駝著背,腰板不挺,眉毛花白,肌肉松弛,站著時身體會微微發抖,但她一開口,就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。
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水深火熱之時,孫家三兄弟都參加了八路軍,照顧家里的重擔就落到了孫家三妯娌身上,三個弱女子帶著年幼的孩子,種著幾畝地,艱辛可想而知。
如今她們已達皓首,除了身體上的勞累,夜深人靜時還要承受思念親人的煎熬。每當想起丈夫是為了打敗日本侵略者,為了民族解放而遠離家鄉,心中很是寬慰。但由于種種原因,家中的子女也無力讓她們安享晚年,剩下的人生路,三妯娌要互相扶持著向前走。
感恩有你,我的英雄!
她們不是戰士,所以沒有沖在**前線,但是因為有她們,兒郎們才能安心與來犯者殊死搏殺。為了表達對烈士遺孀、抗戰老兵的敬意,九牧志愿者將驅車千里,走進一個個簡陋的家以及敬老院、干休所,深入了解烈士遺孀、抗戰老兵的生活狀況,聆聽抗戰老兵在那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跡,品味紅色老兵精神的同時,還將捐獻九牧廚衛產品和糧油等生活物資,改善他們的衛生生活環境,為這群可敬的老人們送上一份溫暖。
老兵精神不死,但他們卻正在慢慢老去。在建軍90周年來臨之際,九牧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向這些抗戰老兵和烈士遺孀們致敬,在引起更多個人及社會力量關注的同時,九牧也依托自身產品體系,為這群特殊的人群奉獻綿薄之力。即便只是改善他們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,也勝過遠隔千里的祝福。